2024年05月16 星期周四
· 王晨强调 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 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奋斗    · 王晨在白俄罗斯法律家联盟第十届大会开幕式上视频致辞    · 市法学会召开研究会会长工作会议    · 市法学会召开区、县(市)法学会工作会议    · “剧”说民法典杀青 让《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    · 沈阳市法学会宪法行政法学研究会携手东北大学开展“法律诊所”活动    
  中共中国法学会党组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四
  中国法学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进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
  关于做好《民主与法制周刊》、《民主与
  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20)征文通知
  关于2020年中国法学会后期资助项目
  关于2019年度省法学会立项课题结项
  关于举办第十届辽宁法治论坛的通知
  法学研究

关于我市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以政法机关社会管理职能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2/5/14 14:29:50      点击次数:1630



关于我市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 

----以政法机关社会管理职能为视角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决策,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在今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加以部署。如何深入有效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政法机关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主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当前,我市社会结构多元多变,社会管理环境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社会管理对象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管理领域从现实社会延至虚拟社会,“人(流动人口)、屋(出租屋)、车(机动车)、场(重点场所)、网(互联网)、会(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要素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的机制、制度、措施和手段还跟不上,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顽症”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深层次分析,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都与社会管理缺失相关;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治安秩序,增强群众安全感,很多情况下也必须从改善社会管理入手。

一、  新时期对政法机关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

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不断进步,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经济与非经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社会结构与社会人群、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新老社会问题交织叠加,汇集凸显,社会管理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

   (一)社会管理范围不断扩大。一是新型行业增多,保“良”去“莠”工作复杂。随着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各类市场发展迅猛,门类繁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餐饮、娱乐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空前发展,新兴的信息、咨询、计算机等应用服务新型行业应运而生。截止目前,我市共有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单位10家,拥有固定IP地址的互联网使用单位3200余家,网站近4000个,营业网吧1140家,非营业上网场所181家。以及63个重点单位的102个二级信息系统、27个三级信息系统。在1140家网吧中,电脑终端约12万台,其中城区网吧855家,郊县网吧285家。互联网产业及服务外向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电子毒品”乘虚而入,并已经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我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和干涉中国内政、介入中国内部事务最便利的途径。目前在境外有2000多家反动的中文网站,对内直接威胁我国政权和政治制度的稳定,对外恶化我国政治外交环境,散布舆论,发布虚假信息,炒作所谓的热点问题,故意破坏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关系,激化矛盾事端;文化市场更加“繁荣”,西方影视文化商品大量涌入。目前,西方影视文化越来越严重的影响人们,尤其是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思想意识,许多西方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年轻人们所追逐,所渴求,所效仿的偶像,西方影视作品中的很多思想观点、情感取向和审美取向,也极大的影响乃至改变着当代中国青年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异类影视作品”中用“以暴制暴”来处理社会和生活矛盾的简单方式、渲染和夸张的武力以及黑社会对社会价值观的极度扭曲,都必然会对年轻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生活服务场所迅速增多,表现形式不断“翻新”,花样层出不穷。开放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使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道德标准等强烈地影响和冲击着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明显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影响社会治安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政法机关社会管理的对象、内容、范围不断扩大。二是“社会人”日渐增多,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我市的流动人口数量从80年代开始呈逐年上升趋势,1985年公安机关登记流动人口为8万人左右,整个90年代在10至15万之间,进入21世纪上升幅度明显加快,2004年至2007年在40至50万之间,2008年、2009年登记量均超过100万。面前,全市几乎每个角落,都有流动人口落脚,主要居住于出租房屋中,其次落脚于厂企单位内部、建筑工地等,还有少量落脚于居民家中、旅馆招待所等地。流动人口本身接受服务管理主动性、自觉性不强,同时,其自身承受和行为控制力差,在竞争日益激烈、贫富差距拉大、高消费生活的影响和刺激下,一些人的心理失衡,有的会铤而走险,进行以侵财为目的的犯罪活动,致使流动人口犯罪率居高不下。农业结构的大调整,农村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在城市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情况下,一些人会萌生犯罪动机,进行违法犯罪。“转岗分流,减员增收”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职工或提前退休、退养在家,或下岗失业、自谋出路,社会上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者在不断增加,一些下岗人员在就业无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铤而走险,进行违法犯罪。三是社会管理不到位,社会秩序问题治安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一方面需要政府管理的领域不断扩大;一方面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对行政管理的对象、手段、方法进行调整,取消一些行业、场所的审批。在此情况下,由于立法滞后、职责不清等因素,后续管理措施跟不上,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于社会发展,造成管理上的缺位、断档,一些行业、场所、部位秩序混乱,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此转化为治安问题,社会治安出现纷繁复杂的趋势和走向。
    (二)社会管理难度不断增大。一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难度加大。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将在更深层次上触及利益机制。利益机制的重建,利益格局的调整,给社会的稳定带来许多更为复杂的问题,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日益复杂,政法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难度加大。二是人口管理的难度加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城市中的自由人增多;大量的剩余农业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暂住人口大量增加。过去社区(责任区)民警行之有效的一种管理办法就是通过单位或组织了解掌握居民、住户现实表现和有关违法犯罪倾向等问题,或是通过单位和组织进行一些有关的工作,既准确又便利。由于上述情况的出现,弱化了社会控制机制,依靠单位和组织进行相应工作的条件逐步丧失,政法机关对实有人口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三是预防、打击犯罪的难度加大。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大,一方面诱发、滋生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有的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另一方面,当前整个社会的防范管理机制相对薄弱,为违法犯罪提供了大量可乘之机。加之犯罪智能化、组织化明显提高,新型犯罪增多,犯罪问题日益复杂,防范控制、查处侦破难度大的问题突出。四是内保、交通、出入境等管理难度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外资企业的迅猛增加,内保工作遇到很多不同于国有企业保卫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义务性保卫工作机制落实难度大。轿车大量进入家庭,无处停车、乱停乱放现象增多,城市交通更加拥挤,交通管理难度增大,预防盗窃机动车犯罪的难度增大。
      二、社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法机关特别是赋有社会管理职能的部门,运用原有的社会管理理念、机制、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是社会管理理念僵化守旧。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还没有牢固树立,服务与管理割裂、脱节,重管理轻服务、重运动式管理轻长效化管理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求稳怕乱,对上级决策部署生搬硬套、照抄照转,习惯用老思路老办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创新意识;不注重学习和调查研究,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面对矛盾问题束手无策;管理方法简单陈旧、管理程序繁琐,重管理轻服务、重打击轻保护、重护航轻导航;习惯使用大清理、大整治等粗放式的管理,“头痛治头,脚痛医脚”,鲜有标本兼治的长效管理措施。

二是社会管理机制运行不畅。资源与力量不能充分整合,社会管理存在缺位、越位、不到位问题,社会管理机制还不完善。从外部看,由于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组织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结果往往导致公安机关一家东奔西走、孤军奋战、管不胜管。如我市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过程中就存在职能分散,没有形成管理合力的问题。公安、劳动计生、房管、城市执法及乡镇街道等政府部门虽从自身职能出发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综合治理整体效能没有很好体现,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和各方资源整合还不到位。从内部看,公安机关自身的组织结构、警力配置、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合理,警种之间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导致办事效率和质量不高,执法公信力下降,影响警民关系和谐。如我市公安机关在治安管理上就存在许多盲区,对城乡结合部、中小旅店、小作坊、职工出租房等管理上存在死角,形成了一些违法犯罪活动的真空地带,有的地方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处。对盲流乞讨人员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对强讨恶要行为实际工作中取证困难,对涉案青少年,难以进入诉讼程序,处罚难等问题都比较严重。

三是社会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措施难以落实,没有运用必要的社会管理信息化手段,不适应信息化社会环境对社会管理的需要。犯罪的流动性、智能型、职业化特征日趋明显,静态、被动、粗放的管控措施已经难以奏效;取消暂住人口管理收费和特种行业审批后,靠行政约束和经济制裁管理流动人口和特种行业的方式已经弱化;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境外非政府组织大量涌入,但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无法可依和有法难依现象比较突出;互联网迅猛发展,单靠“封、删、堵”方式控制舆情、管理虚拟社会已经不适应形势需要。以我市的实际现况为例,近年来对境外人员落脚点落管失控问题仍十分严重,“三非”外国人问题较突出,管理难度大。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有限等原因,我市在对境外人员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方面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我市对境外人员管理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境外NGO组织的活动领域不断拓展,从人权、宗教、民族、环保、难民救济、到医疗、教育、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已经无所不涉。全方位、多层次、跨地区、已是辽沈地区境外NGO组织开展活动的显著特征。我国有关境外NGO组织在境内设立的相关机构及开展活动管理缺少法律依据,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无法可依,也无力监管,一些境外有害NGO组织与境内非法组织互相勾结,对地区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较大威胁。互联网的管理同样存在法律法规滞后的问题,我市公安机关和网络行业专业人才在数量和专业技术上存在严重不足和差距,懂公安业务、法律、计算机网络的复合型网络警察就更少了。一些企事业单位没有专业的信息安全专业人员,一旦发生重大的信息安全事件,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经费不足,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专用设备和技术手段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工作效率受到制约,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得不到大幅度提高,无法适应现实互联网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创新管理理念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前提

(一)创新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创新政府管理理念。

  首先,创新政府管理理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全新的时代: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国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政府如何面对扑面而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解决瞬息万变而又更加繁多庞杂的事务,既是新时期必须完成的历史史命,也是对政府管理提出的新挑战,因此,新时期的政府管理必然要以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效能为目的,以深化行政改革、转变职能和在体制、制度、运行机制方面的大胆创新为途径,实现政府管理内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而这一切首先要实现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前提,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是改革实践的先导。

  其次,创新政府管理理念是国内政府发展的要求。

  我国政府管理思想的转变和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建国初在计划经济基础上,新中国政府管理习惯于从自身角度来考虑制定政策、发布行政命令,强调整个社会生活以政府活动为中心,政府直接干预社会、个人、企业和组织的活动,习惯于用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处理复杂多样的社会事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管理迈入探索之路,政府改革不断深入,政府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理念也逐步明晰,特别在中国加入WTO和“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创新管理理念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同,并针对政府管理体制、管理行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等进行了广泛探讨,提出了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和以构建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为奋斗目标政府发展方向。可以说,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又具有新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创新理念,是促进我国政府管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需要的动力,是新时期政府管理的高效率、高效能的价值取向。

  (二)创新管理理念的指导思想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创新政府管理理念的前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是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动力。政府是党领导下的行政机关,管理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难以想象,缺乏有效管理的政府将如何贯彻、执行党的法规政策,如何体现党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为党的精髓和理论品质也必然贯串于管理理念的创新中,它将使政府管理能够不断保持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能够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创新的必然要求,创新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创新政府管理理念提供导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阐示了新世纪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要求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行政管理改革与实践,使政府管理的全部活动与行为都要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地进行思想观念变革,逐步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理念,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良好的公共行政服务。可见,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转变政府管理理念的不竭动力。

  再次,创新管理理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新时期的政府管理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目的即在于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体性思想的全面继承和发扬。总之,它要求党要“立党为公”、政府要“执政为民”,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创新政府管理,实现新时期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内涵,就成为科学发展观对政府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和构建合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创新管理理念的内涵

  第一,公民社会理念。在传统社会是以强制性的政治法律手段调节各种关系,公民社会是以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来调节各种关系。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下,中国政府有很强烈的“国家”理念,不存在具有相对独立和自治地位的中国公民社会,没有“公民社会”理念。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的国内公民社会逐渐成长起来,中国加入WTO更加剧了“公民社会”意识的发展,新时期政府正是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上的,不在政府管理理念上树立公民社会意识,就很难建立适应新形式的政府管理体制。

  第二,政府有限理念。既然成熟的“公民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和自治的主体,则政府必然是有限的。有了这种理念,政府的法律、法规和行为才有可能贯彻服务、公开、适度规制和效能等精神和准则,从而主动逐步退出“公民社会”领域,为社会的创新和活力,创造必要的法律环境和体制条件。

第三,政府服务理念。即政府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人情味,其法律、法规、行为都体现和贯彻服务意识,能让人民深切体会当家作主的感觉。这不仅利于降低统治和管理成本,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在公民心中的声誉和威望。 

(四)创新管理理念的基本要求

根据沈阳实际,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下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以有效解决影响全市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幸福安康、加快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要更加自觉地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以感情上亲民、职能上护民、管理上惠民的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二是牢固树立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理念。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和社会公共利益,是我们党和政府始终追求的目标。要尊重各方利益诉求,满足最广大人民和社会公共利益需要。不能注意少数而忽视多数、注意个体而忽视集体、注意局部而忽略全局。实现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都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实现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的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

三是牢固树立服务为先的理念。更加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完善服务中提高管理效能,在加强管理中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实现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由“全能统治型”政府向“服务善治型”政府转变,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治理的转变。

四是牢固树立公平对待的理念。社会公平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在社会管理中要公平公正,平等对待,反对特权,禁止歧视,及时高效。要转变管控观念,改变以往的管、卡、压和围、追、堵、截的社会管理方式,实现由随意型、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规范型、无偿型管理转变。既注重结果公平,又注重过程公平。特别要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五是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理念。严格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依据法定的权限履行职责,从依法管理入手改善服务,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把握好社会管理的大方向,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引导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及时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治理工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文件,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政法公安机关主要领导具体抓,深入研究解决推进中涉及的体制、机制、政策问题。政法部门之间、政法部门与其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又协作配合、形成攻坚克难合力,着力解决关键性问题。坚持改革创新,注重从法律、政策、体制、机制上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一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体制、机制。坚持典型引路,加强检查考核,努力推动工作,提升水平。

(二)夯实基层基础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政法机关执法司法能力的重要基础。首先,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底数不清、信息不灵、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力量薄弱分散,体制机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坚固可靠的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基层有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再次,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在基层。当前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量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一线平台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维稳基础。只有改革基层体制机制,整合基层资源力量,才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强综治机构建设,增配人员力量,落实经费保障。各区、县(市)综治办均设立了“两科一室”。 形成了矛盾综合化解、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综合管理的大综治大调解平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信息基础。信息越全面、质量越高、时效性和共享性越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就越明显。我市公安机关通过建立规范高效的动态采集机制,强化“人、屋、车、场、网、会”等基础信息的采集,确保各项治安信息底数清、情况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群众基础。我市大力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推行网上便民利民措施,广泛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依托社区业主论坛、社区生活网站等平台推行“社区警务室”,开展网上报案受理、警情通报、防范宣传等警务工作,深受群众欢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组织基础。在领导精力上倾注基层,在人财物上充实基层,在工作导向上激励基层,切实把基层基础做实做好。

(三)依托信息化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当前,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物联网、泛在网、富互联网、语义网、“智慧地球”等,令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必将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信息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相互交织,在多重意义上影响、改变、塑造着世界,社会呈现日益复杂的形态,单靠传统手段已难以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至为关键的一环。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尤其是政法公安机关,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警务信息化战略,在维护稳定工作中做到信息灵敏,在打击犯罪工作中做到反应快速,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做到便捷高效,不断提升警务效能。

依托信息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必须科学规划、高位布局,实现“集约化、少投入”。政法公安机关构建信息化社会管理格局,必须从全局整体进行考虑,在规划布局上尽量做到全市乃至全省一盘棋。二是必须立足实际、面向实战,做到“高效率、可持续”。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三是必须实现信息的互联共享,发挥实战的最大效益。推进社会管理信息数据的跨部门、跨警种、跨地区共享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息资源的整体规模效益,真正实现了信息主导警务的目标。

四、关于我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我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应把握好以下四个基本要求。

一是发挥党委领导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研究、科学谋划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着重解决方向、战略、体制、规划、政策问题,发挥统揽全局、组织推动作用。要通过自身的组织力量和作用,与社会建立密切而协调的关系。基层党组织要找准与社区等基层组织工作的结合点,让党组织的力量在各个民间团队中发挥作用。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对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实现引导、教育和管理。
  二是发挥政府负责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三是发挥社会协同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各职能部门要梳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将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项,归还、转移或委托给有相应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担。要整合资源,整合力量,确保多元化管理主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支撑作用。要搭建政府与社会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完善协商对话、信息反馈、交流沟通机制。要采取包括政府购买社会管理服务岗位在内的多种形式,把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力量与现实社会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管理工作者队伍。

四是发挥公众参与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公众既是接受社会管理的对象,也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要夯实群众基础,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居民公众与政府之间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在社区搭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倡导志愿服务,调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

(二)要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来支撑。当前,重点要建立健全以下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社会管理组织指挥机制。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要责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成立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指挥工作,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同志担任组长、副组长。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加快建立起政府的调控机制和社会的协调机制互联、政府的行政功能和社会的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的管理力量和社会公众力量互动的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社会管理协调调度机制。按照中央的要求,政法综治部门要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发挥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的职能。建立全市社会管理工作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掌握社会管理工作需要的各种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建议,有效地实施动态管理。

三是建立社会管理规范引导机制。建立相对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规范社会管理。健全社会动员和群众发动机制。注重对优秀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的培养,树立和宣传典型。通过规范和引导,实现政府对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和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引导社会活力。

四是建立社会管理综合研判机制。确定社会管理的监测指标,开拓社会信息收集渠道,广泛吸纳社会监测机构,构建交叉式、立体网状的科学监测体系,构建社会管理的预知、预警、预控和预告系统。

五是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保障机制。建立由财政拨款、社会组织出资、公民捐助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支出,对市场失灵情况下的各类社会事业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为公共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公益性或非营利性项目提供必要的财政援助。加大对包括建立全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工作基金、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管理岗位、平安沈阳建设等在内的社会管理基础性建设的投入和保障。

六是建立社会管理考核奖惩机制。把社会管理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评体系,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市综治委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到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考评之中。

(三)要推进社会管理制度和方法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法。

1.加强社会重点人群服务和管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社会管理的重点对象是“社会人”。一是实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牵手计划”。要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建立房屋租赁准许制度,加快建设全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围绕流动人口关注的就业、就医、子女入学、计划生育、劳资纠纷、法律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启动实施“牵手计划”,为流动人口在更广的范围、更宽的领域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实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新生计划”。制定我市进一步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意见。建立全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启动实施安置帮教“新生计划”,强化衔接管理,大力推进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和连锁式安置。设立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基金,解决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三无”人员的安置问题。三是实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关护计划”。强化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帮教工作。建立对不在学、流量未成年人、留守未成年人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和帮扶工作制度,建立未成年人爱心救助金等司法保护制度。全面启动实施对“问题青少年”和“罪错青少年”的“关护计划”,实行跟进式帮教管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四是强化对境外来沈人员的服务管理。做好境外来沈人员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社会团体、进市场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健全对境外人员信息的收集、研判、报送和案(事)件的查处制度。建立境外来沈人员入境、居留、就业、就学、出境全程的信息监测管控平台,建立涉外违法犯罪信息库。五是强化对下岗职工服务管理。要对下岗职工提供更加优惠的和便捷的服务,了解和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为他们的再就业提供支持,落实好社会保障的各项措施。六是强化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服务管理。要发挥人才市场、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和一些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为他们搭建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平台。七是强化对老年人群的服务管理。要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相关体制和政策的同时,制定针对老年人群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规划,动员社会力量,为老年人群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2.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服务和管理。一是加强和规范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工作。政府要将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要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制度,采取政府补助等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财税政策支持,根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资质审查、指导服务和绩效评估。二是加强新经济组织服务和管理。新经济组织同国有企业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要维护新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对其贯彻落实《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检查,落实其依法开展活动、管理好本单位员工的社会责任。加强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三是加强新社会组织服务和管理。要加强对新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和日常监督,既充分发挥其作用,又要依法打击非法活动。加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四是强化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和管理。要确立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及社会组织的监管规则。民政、公安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建立对敏感类社会组织的协商评估制度和其进行重大活动前的报告制度。要摸清底数背景,掌握活动范围,依法加强管理。

3.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一是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法宝。各级领导干部要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主动性;要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知心人;要学会和善于做群众工作,提高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关心群众,及时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子新方法。二是强化源头治理。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真正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工作,及时化解突出社会问题。三是全力化解积案。针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执行积案,全面清理排查,逐案实行“四位一体”领导包案,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公开听证和司法救助等制度,因案施策,多策并举,全力解决问题。四是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要按照“党委政府领导,综治部门协调,司法行政负责,调解组织调解,相关部门联动”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组织有序、协调顺畅、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建立和完善街道(乡镇)综治中心,整合基层资源,充实工作力量,强化基础工作。

4.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监督管理。一是强化互联网行业的自律。确立评价互联网行为的统一标准,统一执法依据,规范舆情检测与导控工作,推进网络虚拟社会实名制。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网站法律意识,自觉抵制反动、暴力、色情淫秽和低俗信息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上传播。大力推进互联网行业自律,不断完善和净化网络环境。二是依法加强网络监管。坚持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并用,构建网上网下结合的防控体系,提高对利用互联网违法犯罪的发现、侦查、控制、处置能力。进一步明确电信运营企业、用户的法律责任,加强技防、网络接入点的管理,及时封堵删除网上造谣、煽动等危害我市社会稳定的信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地查人、依法处理。互联网内容提供商要加强对内容和网络行为的审查。三是不断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政法部门要建立与宣传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对网上舆论监控和分析研判机制、重大案(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网上舆情引导机制。对恶意炒作、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和言论,事发地有关单位和部门要及时采取发布权威信息、删除封堵不良信息等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谣言和不良信息的传播空间。要经常性地开展互联网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搞好网络文化建设,建立一批网民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

5.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场所)和突出治安问题整治。一是强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场所)的整治。对城乡接合部、“城中村”、行政区划交界处、治安复杂的社区(村)、街巷,车站、广场、公园、景区等公共集聚场所,商业街区、金融集中区、资金流量大的单位,昼夜营业场所、中小旅馆、出租房屋、歌舞娱乐、洗浴按摩、发廊、棋牌社、网吧、典当行等场所,要深入开展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挂牌督办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限期改变面貌。把维护学校、幼儿园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和学校特殊安全保护区建设,对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实现常态化管理。二是强化对各种刑事犯罪的打击。要加强隐蔽战线斗争,加大情报信息工作力度,严密防范和打击境外间谍机关和宗教组织、商业运营、慈善机构等在我市实施颠覆策反活动,严防敌对势力插手社会热点问题、插手群体性事件,煽动部分民众非理性情绪制造事端。加大防范暴力恐怖工作力度,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政法各部门要及时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建立“打早打小、露头就打”的打黑除恶经常性工作机制,深化“黄赌毒”等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的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打击拐卖儿童妇女和禁毒、禁赌、禁娼等专项行动。三是强化命案专项治理工作。以降低命案发案数量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命案专项治理工作。积极做好矛盾化解工作,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6.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一是强化人防体系建设。加强全警大巡逻的社会面防控网、以平安志愿者为主体的社区防控网、以安保力量和保安力量为主体的单位内部防控网“三网”建设,提高街面见警率,发挥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动员社会治安防范力量,最大限度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空间,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二是强化治安防范设施建设。在城市居民小区和住宅组团,大力推进平安小区、平安楼院、平安楼道建设,大力加强住宅小区防范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中低档旧小区防范设施维修和管理上的投入。要对小区大门、围墙、单元门、缓步台铁栅栏等防范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对年久失修不能发挥防范作用的要进行维修,恢复其防范功能。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防范设施建设,要提高财务室、库房等重点要害部位的防范水平。三是强化科技防范系统建设。进一步做好全市社会治安动态监控体态的建设、管理、使用工作。在重点地区、重点街路、复杂场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全面达到科技防范的要求,确保时间进度和质量达到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全市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功能,投入专门资金,聘用专门人员,搞好系统维护,确保系统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现实斗争。在农村,要因地制宜,推广普及各种形式的“小技防”措施。

7.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一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产的岗位责任,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在部分高危重点企业试行成立安全生产监察办公室。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大力推进交通管理法治化建设、交通设施标准化建设、交通指挥信息化建设,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确保道路畅通。二是强化危险物品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枪支弹药、爆炸、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责任,坚决防止各类危险物品流落到社会,进入不法人员手中,杜绝由此产生的重大刑事案件和生产安全事故。三是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抽验,加强风险监测,开展餐饮服务环节安全风险因素评估。根据“预防为主,属地管理,分级监督”原则,做好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四是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符合区域中心城市特点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显著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满足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的需要,有效减少重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